引言
上世纪20年代,中华大地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时候,外国的侵略者以及国家内部的各种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,使得当时的老百姓生活十分不易。
很多的历史真相都被时光所埋没,使我们无法了解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。
但我们对当年的事实多一分了解,就会对今天的生活多一分珍惜。
下面,我们就用一组民国时期的旧照,来回顾一下那个动荡的年代。
民国旧照
这是拍摄于杭州的一张照片。很难想象,当年这么小的孩子都要肩负家庭的重担,出去拾柴禾。后面那个看起来岁数大一些的小朋友手上还提着一个箩筐,想要尽可能多带一些柴回去。
两位小朋友在扭头看摄影师的同伴们时,却想不到他们这令人心酸的一幕已经被定格了下来。
展开剩余92%这张照片则拍摄于北京。图中的三个小朋友脸色看上去比刚才杭州的那两位要好不少,家庭条件应该相对好一点。
站在前面的这位小朋友没穿裤子,但是脑袋上却戴着个颇为时尚的小帽,帽子上似乎还插了几根羽毛,显得很俏皮;右后方的那位小朋友的打扮看上去还比较正常,只是裤腿短了一些,但是左后方的那位小朋友,细品的就要忍俊不禁了。
他的裤腰看上去恨不得想要提到胸口,鼓鼓的肚子将裤子撑得老高;再搭配上那个光滑的额头和头发并不茂密的脑壳,乍一看还以为是哪个领导成精了,变这么矮。
这一堆小朋友可是各个大有来头,这是摄影师在北京幼儿园给那些“学生”拍的照片。在那个年代,能够上幼儿园可不是有钱就可以的,还得有一定的社会地位。这些小朋友的父辈个个都是权贵,咱们只看穿着打扮,很明显就和刚才那两张照片里的小朋友精神状态不一样。
有了刚才的对比,这位小朋友就更加让人心疼了。这是摄影师在在四川的山区拍摄的照片之一,图中的小朋友其实是少数民族的。因为身处大山,没有充足的物质资源,小朋友的衣服和鞋子哪怕穿到破烂也没办法修补。
他身后的那一个个白色帐篷,其实是一张张的床铺。四川多雨,故而多蚊,不得不说,这几张纱帐真的是帮大忙了。小朋友脸上灿烂的笑容,可能就是因此而来。
这里仍然是四川,一个小孩子帮助后面的士兵扛枪,以此来获得微薄的收入。民国时期军阀横行,老百姓的生活很苦,很多人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,只能选择去当兵。
说是当兵,其实和古代的上山做强盗差不多。这些军阀中,好一些的会收些保护费,然后庇佑一方百姓免受侵犯;一些没有底线的则即吃老百姓的、拿老百姓的,面对外来势力的侵略还不帮老百姓出头,真的该死!
这里是北京一个“销烟”现场,桌子上摆放的是静待被销毁的一部分鸦片。
鸦片,自明朝起就作为药物开始进入中国,然而它的威力实在太大,成瘾性也太强,让清朝政府必须要采用禁烟的方式来遏制鸦片的危害。然而那些“瘾君子”已经没有办法再抵抗鸦片的诱惑,这些人就是当初中国人被称为“东亚病夫”的原因。
民国时期,国民党当政后也是马上采取了销烟的举措。虽然对于时局已经无法产生什么影响,但这样的举动最少已经表明了当局对鸦片的态度。
这张照片拍摄于1931年的河北定州。当时应该已经爆发九一八事变,照片右上角有一面日本的太阳旗,挂旗的建筑物也很明显不是传统的中式建筑。
不过从定州老百姓的身上看不出对于战争的恐惧和对时局的紧张感,虽然几个百姓的脸上都写满了沧桑,但是生活状态还算不错,街道上还有各种各样的交易活动,背对着我们的那位老大爷应该是抱着一大把长杆的鸡毛掸子,大家知道这是做什么用的吗?
同样是1931年,这里是河北保定,和定州不远。一部情景喜剧《地下交通站》就是在这里拍摄的,大家知道这部连续剧吗?
1931年的保定,看上去还比较繁华,街上来往的人挺多,路边还有人已经骑上了自行车。城楼下的匾额上写着“肃清盗匪的根株,使人民各安生业”,民国时期的混乱从这句话中就可以体现一二。
在城市里面,老百姓的生活还有所保障;不过一旦出了城,那就需要直面生死危机了。一个不小心就会有生命危险,老百姓只能小心翼翼得过日子。
这张照片则拍摄于湖北的沙市,现在是荆州市的沙市区。图中显示的是洪水过后,只露出了屋顶的民房。
水火无情,不知道民国政府能不能安排好这些受灾的老百姓。
这是一个用咬铁钉表示虔诚的男子。不知道他遇到了什么事情,竟被逼得上山用这种办法来祈求自己能够渡过难关。
在那个时代,老百姓遇到了解决不了的问题只能求神拜佛,根本没有别的出路。除了咬铁钉,他们还会通过背鞍、滚砖、 耳箭、悬灯、咬钉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虔诚。看这个男子愁苦的神情、紧咬的牙关,还有身前端着的手臂,不禁让人也会为他暗暗加油。
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,北京已经开始开采煤矿,此地就是北京地区的一处矿井。可以看出图中有不少的人正在等着拉煤,这些都是北京的煤炭商人,从这里拉上煤后,就会销往北京的百姓家中。
当时还没有汽车,商人们只能依靠马车来拉煤。不过考虑到当时对煤炭的开采效率,用马车运输的速度可能也要比采煤的速度快。
这里是四川安居地区,不知为何有一座未完工的“残桥”,只有桥梁柱子,但是没有桥面。桥梁之间为行船留出的空隙之上搭了一块板子,让行人可以勉强通行。
这样的“桥”应该不会是故意设置的,实在太过危险。应该是施工过程中出现了什么意外,导致修建不得不中断,而百姓也没有能力自行将桥身修好,所以便留下了这座奇怪的“桥”。
这是重庆铜梁举行城隍庙会的热闹景象,只见道路中央有人敲锣打鼓,还有舞狮和舞龙的队伍,一些小孩子跟在队伍中和他们一起走着。道路两边站满了看热闹的人,大家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,为这样难得一见的热闹场景感到开心。
照片中右下角有一辆拉车,车上放着的应该就是当地城隍的画像。
想必大家对这样的场景感到惊讶,这是四川的茶农,他们背着的大袋子里装的都是晒干的茶叶,看着体积很大,其实还在承受范围之内。
四川多山地,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好路,有些陡峭的地方也无法通车。所以从山上的茶园里将茶叶运输到有人烟的地方,在当时只能通过人力背负的方式。大家可以看到,每个茶农背上都有个支撑的架子,一来便于在休息时候架子可以直接撑在地面,而不需要卸载身上货物;二来可以减少人的颠簸对茶叶的影响,尽量保留茶叶的完整度。
这是北京的一个女工培训处,看上去这些女孩子们正在集中进行针线活的学习。在那个时代,上不了学的孩子只能早早地步入社会,开始工作。民国时期好的一点就是已经开始允许女性外出劳动,而且违背人性的“裹足”已经被废除,图中可以看到的女孩子没有那种“三寸小脚”。
允许女性参与社会劳动,这是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最根本、最直接的办法。民国时期有这样集中教授女性生活技能的场所,说明社会制度相较于古代还是有所进步的。
看完了女工,接下来看看男工。看样子这是一个服装厂,一群大老爷们都在踩缝纫机,这种在现代主要由女性负责的工作没想到当时是由男性负责的。除了大老爷们,镜头右边还有一个小孩子。在当时只要不上学就要参加劳动,民国不养闲人。
已经开始使用缝纫机做衣服,工厂屋顶也挂着点灯,墙上的电线也规制得挺整齐。看着这幅场景,或许我们才会恍然,民国时期,中国其实已经有了现代化的生产工具了,只不过数量还极少,大多数普通人还是靠传统的手艺或者农业维持生计。
这是天津的一处运动场所,此时大家都在看着荡秋千的两个人。这两个人也确实是厉害,竟然把秋千荡起了那么高。
礼帽在当时好像特别流行,几乎每个人都戴着一顶。不过礼帽搭配上有些人身上的服饰,总给人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。
除了秋千,地上还放着杠铃,不远处还有跳马。不知道这里是不是一所学校,体育设施挺多的。
这处小院,其实是北京的一所青楼,想不到吧?大家可能都被影视剧中的青楼给骗了,一般的风月场所从外面看其实都是比较低调的,都是内有乾坤。
门口挂的牌子上写有人名,这些就是青楼里所谓的“角儿”,表示人家在这一行当、这一家做出名气来了,名字可以当招牌用。
这时候还是白天,来往的人不多,但可以看到门口已经有车夫在等着了。看来不管什么时候,在这样的娱乐场所门口接客都是好生意,就像现在总是停留在酒吧、夜店之类门口的出租车一样。
熬鹰斗犬,原本是王公贵族和八旗子弟的专利,随着大清的消亡,这些习俗也都被传入了民间。这爷俩很明显也是两位“玩家”,各自在手臂上驾着一只鹰。为了防止鹰受到惊吓,还特地将鹰的眼睛蒙上了。
熬鹰是一个十分考验人的耐心的工作,需要不眠不休消磨鹰的斗志和耐心,这是一个人的意志和鹰的意志相互比拼的过程。将鹰熬出来后,驾着走在街上也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。
这是一位江苏地区的女子,一看就是大户人家的小姐,细皮嫩肉的。她的穿着打扮、姿势仪态,处处都体现出了江南地区女子的温婉。
侧对镜头,不知是她自己的领悟还是摄影师的要求。这样拍出来的照片会显得人更加苗条,也更加上镜。
结语
一组老照片,让我们得以从中窥见一丝历史的真相。民国时期虽然社会制度已经有所进步什么叫配资炒股,但各种外部势力的入侵以及各种内部的混乱,都使得老百姓的日子并不好过。影视剧只是把那些光鲜亮丽的地方经过艺术加工后表现了出来,而这些真实的历史事实,则无人问津。
发布于:天津市